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選?院士增選制度問題何在?幾經電話溝通,饒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郵件采訪。
>>對話人物
饒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多次公開批評中國科學界學風浮躁、教授搞關系不搞學術、科研經費分配不合理等問題。
希望他們改正錯誤
京華時報:你那篇宣布不再參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博客點擊量已經接近8萬次,網上對這件事關注度很高,公眾的這種反應你之前想到過嗎?是否會給你造成壓力?
饒毅:我知道科學界會有反應,海外生物學界會有反應,我沒有預料到公眾的反應。不過不造成對我的壓力。
京華時報:你在博客中說,是出于對中國科學院前輩科學家、院士的推崇、敬佩、尊重和感謝,才于年初接受推薦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參選之前,你對增選院士本身怎么看?這種看法現在有無變化?
饒毅:沒有變化,對于好的科學家,我繼續(xù)尊重,無論他們是否是院士。同理,對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與他們是否是院士無關。
京華時報:你對自己落選一事似乎早有預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這種判斷的?
饒毅:我遭打壓、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guī)椭^的人,也因為我回國而這么做過。
京華時報:得知你落選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也在媒體上做出回應,對你的落選表示不理解。據了解,施一公也參加了此次院士增選。同樣是從海外歸來的講席教授,你覺得他有希望入選嗎?
饒毅:我覺得他下一輪必定會進。我希望中國科學院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以后,改正錯誤。對于很多還在觀望的海外優(yōu)秀科學家,這是一個信號。目前,人們誤以為一批海外正教授回國了,其實據我估計,生物學全時回國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大各個院系,中國科學院有幾個所長還未全時到位,其他大學的院長也未全時到位。其中有些人在過渡,有些人在觀望,他們最怕的可能就是國內的關系網。我希望,以個人聲明來扭轉這個具體問題,使其他海外學者能全時回國。
京華時報:據了解,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都會增選院士,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有十多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們的院士增選流程是怎樣的?和中國有哪些不同?
饒毅:國外的院士增選,你是否被推選,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國的院士增選,理論上也是推選和推薦,但個人知道。中國的院士增選有公示這個環(huán)節(jié),國外則沒有,當選的人往往都是結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國外對于榮譽的給予,都是秘密操作,這樣做最合理,因為當事人不會參與其中。而我們是應該公開的事情不公開,不用公開的事情卻公開,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