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來臨,泉州市初中和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全部使用新教材,啟用“部編教材”。事實上,從2016年秋季開始,我市各中小學起始年級就陸續(xù)開始使用“部編教材”,今年秋季起,其余年級也全面更換,至此,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都使用“部編教材”,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
新舊教材封面、內(nèi)容都不一樣。
“部編教材”更方便學生學習
“部編教材”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也稱“統(tǒng)編教材”。從2016年開始,我市開始啟用“部編教材”,至今小學一、二、三年級,初中階段皆已經(jīng)在使用,本學期主要是更換四到六年級的語文、道德與法治教材,實現(xiàn)全面更換。
“‘部編教材’吸收了其他教材的優(yōu)勢,更加方便學生學習、更有利于老師教學,促進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引導學生愛語文、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市教科所小學教研室主任劉香芹告訴記者,“部編教材”站在之前各套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更加注重語文核心素養(yǎng),側重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包括閱讀、習作的指導。
四、五、六年級突然更換新教材,有些家長擔心是否會出現(xiàn)銜接問題?劉香芹表示,語文是非限性的學科,語文思維開放多元,知識融會貫通,新教材只是更注重學習方法,學生不用擔心銜接問題。對于老師而言,我市采用現(xiàn)場培訓和網(wǎng)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層層展開培訓,讓老師對新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做好教學銜接準備。
“雙線組元”教學目標更明確
與以往的教材相比,語文部編教材體現(xiàn)了哪些方面的創(chuàng)新?從事語文教學十多年、泉州市實驗小學教師黃喚英分析,部編教材的封面設計獨具匠心,編寫理念、編寫內(nèi)容和編排體例也不同。
在封面設計方面,每冊教材的封面上都畫有三至四個人物,這些人物在特定的場景中活動,如在野外放風箏、和奶奶學包粽子、跟爺爺學做臉譜……封面?zhèn)鬟f給孩子們的是快樂、求知、合作的思想,蘊含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
在編寫理念方面,部編教材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想,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發(fā)揮語文課程在育人方面的獨特作用。突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注重家國情懷的培育。如選編了《延安,我把你追尋》《梅蘭芳蓄須》等。
在編寫內(nèi)容方面,部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將語文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在各個單元,形成一條貫穿整套教材的顯性線索。以語文訓練要素作為主線、明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xiàn)在單元導語中,課后思考題圍繞單元訓練要素來設計,教學目標更明確,可操作性更強。
在編排體例方面,部編教材與課標的體系相吻合。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指導體系,嘗試“1+X”閱讀,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教材富有時代性和生活性,貫穿學語文與用語文的理念。如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根據(jù)不同年級的特點設置了《我的發(fā)現(xiàn)》《展示臺》《交流平臺》《快樂讀書吧》等欄目。
高中“部編教材”三年內(nèi)投用
道德與法治、歷史的“部編教材”又體現(xiàn)了哪些特點?據(jù)有關人士介紹,道德與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原則,從家庭——學校——社區(qū)——國家——世界生活場域逐步拓展,突出德法兼修,強化實踐體驗。初中教材共12冊,教材共6冊,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guī),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guī)、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六年級和八年級設置了法治教育專冊。此外,教材還有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主題,并專門設置了中國夢、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專題。
歷史教材也進一步加強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涉及歷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30多部。教材系統(tǒng)介紹了中華民族近代斗爭史,突出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和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分別介紹了40多位老一輩革命家以及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yè)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同時教材還注重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國家主權和海洋意識教育、國際理解教育。
此外,記者了解到,高中語文、思想政治、歷史的“部編教材”,也于今年秋季開始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6個省(市)率先啟用,并將于2022年之前在全國投入使用等。
相關鏈接:
語文部編教材 有哪些具體變化
語文教材的變化,是所有家長、老師關心的問題。對于這次語文教材的改革,教育部統(tǒng)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表示:首先是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xiàn)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其次,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shù)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變化1:打破傳統(tǒng)的學拼音再學漢字。以語文科目為例,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tǒng)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tǒng),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tǒng)學習。
變化2:傳統(tǒng)篇目增多。語文教材不僅書本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yōu)锳4大小,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
小學階段:優(yōu)秀古詩文增加55篇,占所有篇章的30%,增幅高達80%!
初中階段:古詩文篇章高達51.7%!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jīng)》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傳統(tǒng)教育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xiāng)》《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9篇。這一次教材改版,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大幅增加,是一種創(chuàng)新,更是對傳統(tǒng)的親近與回歸。
變化3:倡導親子閱讀。新教材對家長提出最大的“要求”莫過于“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親子閱讀編入教材,讓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來。
變化4:側重閱讀。注重綜合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未來,對于語文的教學,老師們或會注重課程方面的整合和改變,將會引導孩子們進行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更符合對孩子全面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變化5:要在教學中落實名著導讀。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像研讀閱讀課文那樣來研讀推薦名著。
要把個人的閱讀偏好擱置起來,用心閱讀、欣賞每一本推薦名著,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還要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shù)恼n時,從時間上保證、落實名著導讀。(聰虹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