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好似秋天,如秋葉般寧靜、凄美。
秋之寧靜【上海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給我們講訴了眾多上海故事,也給我講訴了一個繁華與落寞的城市舊夢。去上海對于我來說,第一件事就去看看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故居,是一座那時候還默默無聞,還叫做“愛丁堡”的古老的意大利式的建筑。它靜靜的坐落在上海市靜安區(qū)常德路195號,現(xiàn)在名叫常德公寓。她靜默無語的看見了這個城市的變化??粗@個城市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帶來的衰敗,經(jīng)歷了復興后的繁華,她一直低調(diào)的佇立在路旁靜觀了上海在歲月里所發(fā)生點點滴滴。
張愛玲
站在樓下仔細的看,她的墻面已經(jīng)斑駁,但依舊顯得鶴立雞群。這是一幢被粉刷成粉色的大樓,但這種粉色已經(jīng)被時光剝落的有些發(fā)黑。粉色的墻面上鑲嵌著咖啡色的線條,使這幢大樓看上去愈發(fā)古舊。古老的雕刻、暗暗的色調(diào),仿佛沾染了張愛玲小說里過多的舊時記憶,散發(fā)出時光的霉味兒。不遠就是聞名上海灘的避風塘風情街和張愛玲筆下的曾經(jīng)的電車場。
女作家淳子在《張愛玲城市地圖》里這樣說張愛玲與常德公寓:“公寓作家的華彩段落。但也是有驚心動魄的。比如宿墨,煙染開來,成為一片。連門上小小的貓眼也是故事。她在這里成名,在這里戀愛,在這里秘密結婚,亦在這里黯然離婚?!?/P>
在這棟公寓里,確實有著太多的張愛玲的故事,有著許多斷了的記憶與牽掛。這是張愛玲和姑姑住得最長久的公寓,1939年在51室,1942年到1947年在65室(現(xiàn)在為60室)。在這里張愛玲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紅玫瑰和白玫瑰》、《金鎖記》、《封鎖》、《心經(jīng)》、《花凋》。這里是她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期,也許正如她所說:“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痹谶@個逃世的地方她才能找到自己,她才能筆下生花。張愛玲也在此遇到了愛情,盡管后人評判不一,但這份她低到塵埃里的愛情為這個上海的女子增加了些許悲涼。
由于現(xiàn)在的常德公寓仍是私人寓所,而之前由于過多張迷探訪公寓給居民造成困擾,因此門口有物業(yè)把守,很難進去。我也沒能真正的走進去看看張愛玲曾經(jīng)的居所,但這樣也好。因為虛掩的門才有著最美好的故事,真正的走進去也許早已物是人非,反而增加頗多感慨。
于是只好走進一樓叫“千彩書坊”的咖啡吧。這里原是咖啡館,張愛玲也曾經(jīng)提到,常到這家咖啡館里寫作,但歲月流逝,人物皆非。店里雖像過去一樣提供咖啡、茶、紅酒及西點,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專門賣張愛玲書的書柜。那些張愛玲曾經(jīng)在這里寫的書今天就靜靜的躺在那里,不由的有著一種時光錯亂的恍惚之感。坐在這里,靜靜的聽著店里的音樂,翻著張愛玲的書,想著那些舊上海的故事,想著張愛玲筆下戰(zhàn)亂中小人物掙扎中的悲歡離合,歷史中大人物的悲喜浮沉,也別有一番風味。
提示:張愛玲故居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常德路195號的常德公寓,目前不對外開放,不過可以在一樓咖啡廳內(nèi)參觀了解張愛玲的相關信息,還可以買到臺灣出版的張愛玲的眾多書籍。
老舍好似冬天,如雪花般靜默、純凈。
冬之純凈【北京老舍故居】
在沒去某個城市之前,每個人對某個城市總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記憶,有著自己的解讀,且常常與某個人相關。有人說城市的歷史就是尋夢的歷史,那么城市的記憶在許多時候就是對某個人的記憶。這個城市總是包裹著那個人的記憶的點滴,挾裹著我們在歷史的人流中前行著,追尋著……
對于我來說,上海的記憶大多因為張愛玲,而北京卻大多因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也死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輩子,也寫了北京一輩子。老舍和北京分不開了,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對于我,到了北京,總要去老舍故居看看的。
在繁華的王府井鬧市旁有一條狹長的胡同,名為“豐富胡同”,而老舍故居就靜靜的坐落在這個胡同里面。一進胡同就可以看見掛在墻上的“老舍紀念館”五個蒼勁的大字。有的字跡在歲月的侵蝕下已經(jīng)變得有些模糊,也許時間真的已經(jīng)久遠了。這個地方是老舍從1950年到1966年一直生活的地方,是老舍生活的最長久的地方,也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地方,更是他離世前一直居住的地方。關于老舍的離去,想起來總是有些遺憾與傷感的,那段歷史已成過去,可老舍那份尋求自身靈魂純凈的方式還有其他種種都鐫刻在人們心中……
老舍故居
這是一個普通而典型的北京四合小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邕^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座磚砌的灰色影壁,上面貼了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再往里走還有個別致的綠漆門,里面映出一個五彩邊的木影壁,影壁上依舊貼著“抬頭見喜”和倒置的“?!弊?,不知道這些字什么時候就在這里,是誰書寫的,又是誰貼上去的?游故居常常就有這樣的感覺,總想在時光中,探尋他們當年的足跡。總有斯人已去而當年的器物卻在,一種物是人非的感傷。
繞過影壁,便是小院,而在院子里有一座老舍先生的頭像坐立在那里。他看著全世界的人在這座院子里進進出出,或一個人獨自徘徊,或幾個人低聲耳語。訴說著斯人斯景……西耳房便是老舍先生當年自己選的臥室兼書房,他曾說這是全院兒中最靜的地方。其實他也肯定不會想到,多年后他的故居就在北京最繁華的街道附近,尋得了一處獨有的安靜,這也應是他希望看到的吧。書房很小,但老舍先生卻在這個小小的書房里,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返?3部著作。在屋里的一張小書桌上有一個臺歷,上面的時間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時間永遠的停留在了那一天。那一天老舍穿戴整齊的走出了家門,卻再也沒有回來。他最后的故事和《四世同堂》里的祁老爺子的死有著太多的一樣,很難知道他是刻意為之還是一切只是巧合。有時候想如果老舍先生沒有做那樣的選擇,結果又會怎樣,也許更多的北京故事將會被記錄下來,更多的小人物的悲歡將被人銘記。但如果只是如果,一切徒留給今人的眾多感慨與傷感……
走進故居的陳列室里,就能看到《四世同堂》在國內(nèi)外的各種版本、《駱駝祥子》的手寫稿,還能看到北京市人民政府給他頒發(fā)的“人民藝術家”的獎狀等等。三個展廳里分別陳列著不同時期老舍先生的作品或生活用品。分別展示了老舍先生童年、青年,以及在國外活動的相關經(jīng)歷,能在其中看見老舍先生的一生的豐富經(jīng)歷。老舍先生一生的足跡遍及英國、南洋、日本、美國,但他的作品卻緊緊扎根于北京城里的底層,深入北京這個古老都市在歷史變革中的悲歡離合,掙扎與浮沉。那些感人至深的小人物的故事以另一個側面記錄了這個城市的過去,記錄了那個大時代易被人遺忘的點滴。也許沒有老舍,就沒有文學里的北京。也許正是老舍心靈深處永在的京味,才使他獲得了人民的贊譽與永久的紀念。
在院子里,在一個個屋子里看的時候,總想通過這些當年老舍用過的東西,居住的環(huán)境,觸摸他內(nèi)心最深處的靈魂,明白他那顆對國家、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希望去明白他生活的點滴,去明白他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去明白他在人生的最后到底在想著什么……希望明白的東西太多太多,可誰又能一一解答?
交通:老舍紀念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豐富胡同19號,在地鐵5號線的燈市口下步行步行260米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參觀但營業(y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