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31日訊(通訊員 沈尹祺 張柳娟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夜幕初垂,華燈點亮了詔安縣官陂鎮(zhèn)新徑村桐子里自然村的大坪。一張方桌,幾把板凳,一壺清茶,新徑村黨支部書記張文肖與十余名村民圍坐在一起。一場圍繞災后重建與產業(yè)發(fā)展的“圍爐夜話”,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拉開帷幕,成為官陂鎮(zhèn)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生動寫照。
“前段時間臺風‘韋帕’帶來的強降雨,導致咱們桐子里自然村上游的水渠部分坍塌,影響了幾戶村民房屋和果園,大家的難處,村兩委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張文肖翻開筆記本,直奔主題,“今天請大家來,一是通報水渠修復的最新進展,二是想聽聽大家對災后恢復和村里發(fā)展的好點子、好建議。”話音未落,村民張大叔便急切地說:“張書記,水渠塌了,路也沖壞了,果園遭了殃,日常進出都不方便??!”
“大家放心,進度在趕!”張文肖拿出手機,向村民們展示著現場照片,“施工隊已經進場,路面的淤泥、深坑基本清理填平了。因水渠坍塌受損的房屋、果木,鎮(zhèn)里正在積極協調理賠和后續(xù)修復方案,請大家再耐心等等,困難一定會解決!”清晰的進度通報和明確的解決路徑,讓村民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有書記這話,我這心里懸著的石頭總算落地了。”一位果農感慨道。
話題隨即轉向發(fā)展。村民老謝提出想嘗試特種養(yǎng)殖:“聽說投入小、見效快,還有人包回收,書記您看行不行?”張文肖推了推眼鏡,語重心長地提醒:“謝老,致富心切能理解,但這類‘包回收’項目要格外警惕。鄰村就有農戶高價買了種苗,結果回收方失聯,損失慘重。創(chuàng)業(yè)是好事,但一定要做足市場調研,核實對方資質,天上不會掉餡餅,咱得捂緊錢袋子,走穩(wěn)致富路。”一番接地氣的分析,引得大家紛紛點頭。
夜話漸深,氛圍愈暖。從水渠修復、產業(yè)發(fā)展到家長里短——誰家孩子在外務工近況如何,哪位老人需要定期上門體檢……張文肖手中的筆未曾停歇,將村民們的點滴心聲一一記錄。“以前開會是干部臺上講,我們臺下聽;現在這樣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說難處,心里真是又亮堂又暖和!”村民張伯的話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兩個多小時的交流,拉近的不僅是物理距離,更是干群之間的心靈距離。
散場時,張文肖的筆記本已記得滿滿當當。“大家的訴求和建議,村兩委都會認真梳理、盡快落實。修復進展、村務動態(tài),我們也會第一時間在‘小微權力監(jiān)督群’里發(fā)布,有事隨時群里@我或打電話!”他的承諾,在寧靜的夜色中顯得格外堅定有力。
一盞燈、一方桌、一壺茶、一圈凳,已成為官陂鎮(zhèn)黨員干部與群眾“圍爐夜話”議民事、解民憂的標配場景。這不僅是政策傳達的“直通車”,更是民情民意的“收集站”、民生實事的“推進器”。
官陂鎮(zhèn)將持續(xù)深化拓展“圍爐夜話”活動內涵,將其作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推動資源下沉、服務前移,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接地氣、更聚民心,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能”。